当前位置: 首页 > 检测项目 > 产品检测>模压塑料靴检测
模压塑料靴检测,模压塑料靴检测报告
模压塑料靴检测
检测咨询量:10位   发布时间:2023-03-17 10:57:47   更新时间:2025-05-05 00:40:45   
第三方模压塑料靴检测机构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拥有齐全的检测仪器和多领域检测团队,数据科学严谨,检测设备齐全。能提供全方位检测服务,7-15个工作日便可出具模压塑料靴检测报告。

注意:因业务调整,暂不接受个人委托测试,望见谅。

检测项目(部分)

全部参数

检测样品(部分)

耐化学品的工业用模压塑料靴

检测标准(部分)

国家标准 GB 20265-2006 耐化学品的工业用模压塑料靴
【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耐化学品的工业用模压塑料靴的技术要求、检测方法和标志。
本标准适用于在有酸、碱及相关化学品作业中穿用的塑料靴及橡塑靴的质量评价。
【中国标准分类】  C73  劳动安全技术 【国际标准分类】  13.340.50-防护鞋袜
国家标准 GB/T 12903-2008 个体防护装备术语
【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个体防护装备的术语及定义。本标准适用于有关标准制、修订,技术文件的编制,专业手册、教材、书刊等的编写和翻译。本标准不适用于医疗救护用个人防护装备。
【中国标准分类】  C73  劳动安全技术 【国际标准分类】  13.340.01-防护设备综合
国家标准 GB/T 29510-2013 个体防护装备配备基本要求
【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个体防护装备配备的基本要求、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原则和方法、配备程序、分类、分级及适用范围、配备要求、管理与培训等。本标准适用于生产经营单位个体防护装备的选择、配备、使用、维护及报废的管理。
【中国标准分类】  C73  劳动安全技术 【国际标准分类】  13.340.01-防护设备综合
行业标准 AQ 6105-2008 足部防护 矿工安全靴
【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矿工安全靴的技术要求、测试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和信息。本标准适用于矿工穿用的、保护矿工足腿部免遭作业区域危害的全橡胶和全聚合材料靴。
【中国标准分类】  C73  劳动安全技术 【国际标准分类】  13.340.50-防护鞋袜
行业标准 AQ 6106-2008 足部防护 食品和医药工业防护靴
【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食品和医药工业防护靴的技术要求、测试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和信息。本标准适用于在食品和医药工业穿用的、保护穿着者足腿部免遭作业区域危害的全橡胶和全聚合材料靴。本标准也适用于餐饮行业、卫生部门使用的全橡胶和全聚合材料防护靴。
【中国标准分类】  C73  劳动安全技术 【国际标准分类】  13.340.50-防护鞋袜
行业标准 SB/T 10964-2013 鞋专业店管理技术规范
【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鞋专业店的基本要求、等级划分、等级规定和等级认定规则等。 本标准适用于独立或连锁经营的鞋专业店,不适用于网络交易。
【中国标准分类】  A10  经济、文化 【国际标准分类】  03.100.20-贸易、商业活动、市场营销
国家标准 GB/T 840-1988 塑料滚花头螺钉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螺纹规格为M4~M16的塑料滚花头螺钉。
【中国标准分类】  J13  通用零部件 【国际标准分类】  21.060.10-螺栓、螺钉、螺柱
国家标准 GB/T 1033.1-2008 塑料 非泡沫塑料密度的测定 第1部分:浸渍法、液体比重瓶法和滴定法
【适用范围】GB/T 1033本部分规定了非泡沫塑料密度的三种测定方法:— 方法A:浸渍法,适用于除粉料外无气孔的固体塑料。— 方法B:液体比重瓶法,适用于粉料,片料,粒料或制品部件的小切片。— 方法C:滴定法,适用于无孔的塑料。本部分适用于模塑的或挤出的无孔的非泡沫塑料,以及粉料、片料和颗粒状非泡沫塑料。注:本部分适用于各种无气孔的粒料。密度通常用来考察塑料材料的物理结构或组成的变化,也用来评价样品或试样的均一性。塑料材料的密度取决于试样制备的方法,这种情况下,试样的制备方法应包含在材料相关标准
【中国标准分类】  G31  合成材料 【国际标准分类】  83.080.01-塑料综合
国家标准 GB/T 1033.2-2010 塑料 非泡沫塑料密度的测定 第2部分:密度梯度柱法
【适用范围】  GB/T 1033的本部分规定了用密度梯度柱测定非泡沫塑料密度的方法。本部分适用于模塑或挤出的无孔非泡沫塑料固体颗粒。
【中国标准分类】  G31  合成材料 【国际标准分类】  83.080.01-塑料综合
国家标准 GB/T 1033.3-2010 塑料 非泡沫塑料密度的测定 第3部分:气体比重瓶法
【适用范围】GB/T 1033的本部分规定了内部不含孔隙的任何形状的固体非泡沫塑料的密度或比容的测量方法。
【中国标准分类】  G31  合成材料 【国际标准分类】  83.080.01-塑料综合
国家标准 GB/T 1033-1986 塑料密度和相对密度试验方法
【适用范围】
【中国标准分类】  G31  合成材料 【国际标准分类】  83.080-塑料
国家标准 GB/T 1034-2008 塑料 吸水性的测定
【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测定平板或曲面形状的固体塑料在厚度方向吸水性的方法。本标准也规定了当试样浸入水中或在一定的湿度条件下,测量规定塑料试样尺寸的吸水量。对单相材料假设通过试样厚度方向上具有恒定吸水性的费克扩散行为,那么可以测定通过厚度方向的水分扩散系数。该模型对均质材料和增强聚合物基料在玻璃化温度以下的试验是有效的。然而一些两相基料,如固化的环氧树脂可能要求多相吸收模型,不包含在本标准范围内。材料的吸水性和(或)扩散系数适于比较塑料暴露于相同条件下的平衡吸水量。若在非湿度平衡条件下比较材料的性能,就不局限于单
【中国标准分类】  G31  合成材料 【国际标准分类】  83.080.01-塑料综合
国家标准 GB/T 1034-1998 塑料吸水性试验方法
【适用范围】
【中国标准分类】  G31  合成材料 【国际标准分类】  83.080-塑料
国家标准 GB 1034-1986 塑料吸水性试验方法
【适用范围】
【中国标准分类】  G31  合成材料 【国际标准分类】  83.080.01-塑料综合
国家标准 GB/T 1036-1989 塑料线膨胀系数测定方法
【适用范围】
【中国标准分类】  G31  合成材料 【国际标准分类】  83.080-塑料
国家标准 GB/T 1037-2021 塑料薄膜与薄片水蒸气透过性能测定 杯式增重与减重法
【适用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塑料薄膜与薄片水蒸气透过性能的两种杯式测定方法——增重法和减重法。
本文件适用于塑料薄膜与薄片的水蒸气透过性能测定。纸张、无纺布、人造革等材料的水蒸气透过性能测定可参照使用。
【中国标准分类】  G31  合成材料 【国际标准分类】  83.140.10-薄膜和薄板
国家标准 GB/T 1037-1988 塑料薄膜和片材透水蒸气性试验方法(杯式法)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在装有干燥剂的试验杯中测定塑料材料的透水蒸气性。 本标准适用于塑料薄膜(包括复合塑料薄膜)、片材和人造革等材料的透水蒸气性的测定。
【中国标准分类】  G31  合成材料 【国际标准分类】  83.140-橡胶和塑料制品
国家标准 GB/T 1038.1-2022 塑料制品 薄膜和薄片 气体透过性试验方法 第1部分:差压法
【适用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在压差条件下,测定塑料薄膜和薄片以及多层结构材料的气体透过性的两种试验方法——压力传感器法和气相色谱法。
本文件适用于塑料薄膜和薄片气体透过性的测定,其他材料的气体透过性测定可参照使用。
注:差压法通常也称为压差法。
【中国标准分类】  G31  合成材料 【国际标准分类】  83.140.10-薄膜和薄板
国家标准 GB/T 1038.2-2022 塑料薄膜和薄片气体透过性试验方法 压差法
【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用压差法测定塑料薄膜和薄片气体透过量和气体透过系数的试验方法。本标准适用于测定空气或其他试验气体。
【中国标准分类】  G33  合成材料 【国际标准分类】  83.140.10-薄膜和薄板
国家标准 GB 1038-1970 塑料薄膜透气性试验方法
【适用范围】
【中国标准分类】  G31  合成材料 【国际标准分类】  83.080-塑料
国家标准 GB/T 1040.1-2018 塑料 拉伸性能的测定 第1部分:总则
【适用范围】GB/T 1040的本部分规定了在规定条件下测定塑料和复合材料拉伸性能的一般原则,并规定了几种不同形状的试样以用于不同类型的材料,这些材料在本标准的其他部分予以详述。
本方法用于研究试样的拉伸性能及规定条件下测定拉伸强度、拉伸模量和其他方面的拉伸应力/应变关系。
本方法适用于下列材料:
--硬质和半硬质(见3.12和3.13)热塑性模塑、挤塑和浇铸材料,除未填充类型外还包括填充的和增强的混合料,硬质和半硬质热塑性片材和薄膜;
--硬质和半硬质热固性模塑材料,包括填充的和增强的复合材料,硬质和半硬质热固性板材,包括层压板;
--混入单向或无定向增强材料的纤维增强热固性和热塑性复合材料,这些增强材料如毡、织物、无捻粗纱、短切原丝、混杂纤维增强材料、无捻粗纱和碾碎纤维等;预浸渍材料制成的片材(预浸料坯);
--热致液晶聚合物。
鉴于ISO 1926,本方法一般不适用于硬质泡沫材料或含微孔材料的夹层结构材料。
【中国标准分类】  G31  合成材料 【国际标准分类】  83.080.01-塑料综合
国家标准 GB/T 1040.1-2006 塑料 拉伸性能的测定 第1部分:总则
【适用范围】1.1 GB/T 1040的本部分规定了在规定条件下测定塑料和复合材料拉伸性能的一般原则,并规定了几种不同形状的试样以用于不同类型的材料,这些材料在本标准的其他部分予以详述。
1.2 本方法用于研究试样的拉伸性能及在规定条件下测定拉伸强度、拉伸模量和其他方面的拉伸应力/应变关系。
1.3 本方法适用于下列材料:
——硬质和半硬质热塑性模塑和挤塑材料,除未填充类型外还包括填充的和增强的混合料,硬质和半硬质热塑性片材和薄膜;
——硬质和半硬质热固性模塑材料,包括填充的和增强的复合材料,硬质和半硬质热固性板材,包括层压板;
——混入单向或无定向增强材料的纤维增强热固性和热塑性复合材料,这些增强材料如毡、织物、无捻粗纱、短切原丝、混杂纤维增强材料、无捻粗纱和碾碎纤维等;预浸渍材料制成的片材(预浸料坯);
——热致液晶聚合物。
本方法一般不适用于硬质泡沫材料或含有微孔材料的夹层结构材料。
1.4  本方法所用试样可以按所选尺寸模塑而成,也可以从模塑件、层压板、薄膜、挤塑或铸塑片材等成品或半成品中用切削、冲切等机加工方法制成。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使用多用途试样(ISO 3167:1993 《塑料—多用途试样的制备和使用》)。
1.5 本方法所用试样的优先选用尺寸。用不同尺寸或在不同条件下制备的试样进行试验,其结果不可比。其他因素,如试验速度和试样的状态调节,也能影响试验结果。因此,当需要进行数据比较时,必须严格控制并记录这些影响因素。
【中国标准分类】  G31  合成材料 【国际标准分类】  83.080.01-塑料综合
国家标准 GB/T 1040.2-2022 塑料 拉伸性能的测定 第2部分:模塑和挤塑塑料的试验条件
【适用范围】本文件在GB/T1040.1的基础上规定了用于测定模塑和挤塑材料拉伸性能的试验条件。
本文件适用于下述材料:
——硬质和半硬质的热塑性模塑、挤塑和铸塑材料,包括经填充和增强的复合材料,增强填充材料如短纤维、细棒、小薄片和细粒料,不包括纺织纤维增强的复合材料(见GB/T1040.4和GB/T1040.5) “硬质塑料”和“半硬质塑料”的定义见GB/T1040.1-2018中第3章;
——硬质和半硬质的热固性模塑和铸塑材料,包括填充和增强的复合材料,但纺织纤维增强材料
(见GB/T1040.4和GB/T1040.5)除外;
——热致液晶聚合物。
本文件不适用于硬质微孔材料或含有微孔材料夹层结构的材料,见GB/T9641。
本文件不适用于厚度小于1mm的柔性薄膜和片材,见GB/T1040.3。
本文件所用的试样既可模塑成规定尺寸,也可由注塑和压塑的板材经机加工、切割或冲压而成。优选多用途试样(见GB/T37426)。
【中国标准分类】  G31  合成材料 【国际标准分类】  83.080.01-塑料综合
国家标准 GB/T 1040.2-2006 塑料 拉伸性能的测定 第2部分:模塑和挤塑塑料的试验条件
【适用范围】1.1  GB/T 1040的本部分在第1部分基础上规定了用于测定模塑和挤塑塑料拉伸性能的试验条件。
1.2  本部分适用于下述范围的材料:
 ——硬质和版硬质的热塑性模塑、挤塑和铸塑材料,除未填充类型外还包括例如用短纤维、细棒、小薄片或细粒料填充和增强的复合材料,但不包括纺织纤维增强的复合材料;
——硬质和半硬质热固性模塑和铸塑材料,包括填充和增强的复合材料,但纺织纤维增强材料除外;
 ——热致液晶聚合物。
本部分不适用于纺织纤维增强的复合材料、硬质微孔材料或含有微孔材料夹层结构的材料。
1.3 本部分所用试样既可以模塑成规定尺寸,也可由注塑或压塑的制件或试片经机加工、切割或冲压而成。应优先选用多用途试样(见ISO3167:1993,塑料 多用途试样)
 注:ISO3167:1993,已被ISO 3167:2002代替。
【中国标准分类】  G31  合成材料 【国际标准分类】  83.080.01-塑料综合
国家标准 GB/T 1040.3-2006 塑料 拉伸性能的测定 第3部分:薄膜和薄片的试验条件
【适用范围】1.1  GB/T 1040的本部分在第1部分基础上规定了测定厚度小于1mm的塑料薄膜或薄片拉伸性能的试验条件。
注:厚度大于1mm的片材由GB/T 1040.2规定。
1.2  见GB/T 1040.1-2006中的1.2。
1.3  本部分通常不适用于测定以下材料的拉伸性能:
a)泡沫塑料;
b)纺织纤维增强塑料。
1.4  见GB/T 1040.1-2006中的1.5。
【中国标准分类】  G31  合成材料 【国际标准分类】  83.080.01-塑料综合
国家标准 GB/T 1040.4-2006 塑料 拉伸性能的测定 第4部分:各向同性和正交各向异性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试验条件
【适用范围】 1.1 GB/T 1040的本部分在第1部分基础上,规定了测定各向同性和正交各向异性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拉伸性能的试验条件。 对单向增强复合材料的规定见GB/T 1040的第5部分。 1.2 见GB/T 1040.1-2006 中的1.2 1.3 本部分适用于下列材料: ——混入非单向增强材料的纤维增强热固性和热塑性复合材料,所用的非单向增强材料如毡片、机织物、无捻粗纱织物、短切原丝及上述增强材料的组合物、混杂纤维、无捻粗纱、短切或磨碎纤维或预浸渍材料(预浸料)等(对于直接注塑试样,见GB/T 1040.2-2006 中的1A 型试样); ——带有单向增强材料的上述材料复合制品和用单向层压片材构成的多向增强材料,所提供的层压片材应是匀称的; ——由这些材料制作的成品。 涉及到的增强纤维包括玻璃纤维、碳纤维、聚芳酰胺纤维或其他类似纤维。 1.4 本部分应使用按ISO 1368 或其他等效方法制作的试板或从带有合适平面的成品或半成品经机加工制成的试样。 1.5 见GB/T 1040.1-2006 中的1.5
【中国标准分类】  G31  合成材料 【国际标准分类】  83.080.01-塑料综合
国家标准 GB/T 1040.5-2008 塑料 压缩性能的测定
【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在标准条件下测定塑料压缩性能的方法。规定了标准试样,但其长度可以调整,以防止其压缩翘曲而影响试验结果,以及试验速度的范围。本标准用于研究试样的压缩行为并用来测定在标准条件下压缩应力-应变与压缩强度、压缩模量及其他特性的关系。本标准适用于下述材料:—硬质和半硬质热塑性模塑和挤塑材料,包括用短纤维、小条、小片或颗粒填充的增强复合材料以及未填充的复合材料或半硬质的热塑性片材;—硬质或半硬质的热固性模塑材料,包括填充或增强的复合材料,硬质或半硬质的热固性片材;—热致液晶聚合物。
【中国标准分类】  G31  合成材料 【国际标准分类】  83.080.01-塑料综合
国家标准 GB/T 1041-1992 塑料压缩性能试验方法
【适用范围】
【中国标准分类】  G31  合成材料 【国际标准分类】  83.080-塑料
国家标准 GB 1042-1979 塑料弯曲试验方法
【适用范围】
【中国标准分类】  G32  合成材料 【国际标准分类】  83.140-橡胶和塑料制品
国家标准 GB/T 1043.2-2018 塑料  简支梁冲击性能的测定 第2部分:仪器化冲击试验
【适用范围】1.1  GB/T1043的本部分规定了一种使用力一挠度曲线测定塑料简支梁冲击性能的试验方法。遵循GB/T 1043.1-2008规定的几种不同类型的试样和试验,以及根据不同的材料类型、试样类型和缺口类型而规定的试验参数。
描述了动态效应,例如传感器一冲击刀系统的共振,试样共振以及初始接触与惯性峰之间的关系(参见图1中曲线b和附录A)。
1.2  简支梁和悬臂梁试验方法间的对比参见GB/T 1043.1-2008的第1章。
GB/T 1043.1-2008适用于只用冲击强度表征冲击行为,并且冲击试验机的势能要与待测试样的断裂能近似匹配(见ISO13802:1999,附录C)。本部分适用于使用力-挠度曲线或力-时间曲线详细表征冲击行为,以及用于研制能避免上述提及的能量匹配要求的自动化冲击仪器。
1.3  本部分适用的材料范围参见GB/T 1043.1-2008的第1章。
1.4  保证试验结果可比的通用要求参见GB/T 1043.1-2008的第1章。
1.5  本部分得到的试验数据不适用于零部件的设计计算,对试验数据的使用方法也不属于本部分讨论的内容。应用本方法所得的数据时,须标明引用本部分或与相关当事人协商。
通过改变试验环境温度、试样缺口半径、试样厚度以及使用不同条件制备试样等方法可以获得材料的断裂行为的信息。
本部分不涉及解析力-挠度曲线上每个点的形成机理,对该机理的解析方法现仍处于研究阶段。
1.6  只有在试样制备条件和试验条件均相同时,测定的结果才具有可比性。综合评价试样对冲击应力的响应时,需要确定变形速率以及温度对结晶度和水分含量等材料参数的影响关系。因此,不能用本部分直接预测制品的冲击断裂行为,但可以用本部分测量从制品上裁取的试样。
1.7  如果通过前期试验建立了本部分与GB/T 1043.1-2008的可比性,则冲击强度可采用本部分测定的结果。
【中国标准分类】  G31  合成材料 【国际标准分类】  83.080.01-塑料综合
国家标准 GB/T 1043-1993 硬质塑料简支梁冲击试验方法
【适用范围】
【中国标准分类】  G32  合成材料 【国际标准分类】  83.140-橡胶和塑料制品
国家标准 GB 1403-1986 酚醛模塑料命名
【适用范围】
【中国标准分类】  G31  合成材料 【国际标准分类】  83.080.01-塑料综合
国家标准 GB/T 1404.2-2008 塑料 粉状酚醛模塑料 第2部分:试样制备和性能测定
【适用范围】GB/T 1404的本部分规定了粉状酚醛模塑料(PF-PMCs)试样制备方法和性能测定的试验方法。并给出了试验材料的处理要求及试验材料在模塑前和试样在测试前的状态调节要求。本部分给出了试样制备以及使用这些试样进行性能测试的步骤和条件。并列出了表征PMCs所适用的和必须的性能和试验方法。这些性能选自GB/T 19467.1-2004中的通用试验方法。其他广泛使用或对PMCs特别重要的试验方法包含在本部分中,特征性能符合GB/T 1404.1-2008中4.4.3和4.4.4的规定。为了获得可重现
【中国标准分类】  G31  合成材料 【国际标准分类】  83.080.01-塑料综合
国家标准 GB/T 1404.3-2008 塑料 粉状酚醛模塑料 第3部分:选定模塑料的要求
【适用范围】本部分规定了对由压塑或注塑试样测定的粉状酚醛模塑料(PF-PWCs)的物理和化学性能的要求。本部分适用于不同组分和性能、有一般技术和经济价值的粉状模塑料。
【中国标准分类】  G32  合成材料 【国际标准分类】  83.080.10-热固性塑料
国家标准 GB 1404-1995 酚醛模塑料
【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酚醛模塑料产品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由酚醛树脂或其改性树脂与填料及其他添加物制得的酚醛模塑料。
【中国标准分类】  G32  合成材料 【国际标准分类】  83.140-橡胶和塑料制品
国家标准 GB/T 1446-2005 纤维增强塑料性能试验方法总则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纤维增强塑料性能试验的实验室环境条件、试样、试验设备、试验结果以及试验报告等。 本标准适用于纤维增强塑料的力学和物理性能的测定。
【中国标准分类】  Q23  建材产品 【国际标准分类】  83.120-增强塑料
国家标准 GB/T 1446-1983 纤维增强塑料性能试验方法总则
【适用范围】
【中国标准分类】  Q23  建材产品 【国际标准分类】  83.120-增强塑料
国家标准 GB/T 1447-1983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拉伸性能试验方法
【适用范围】
【中国标准分类】  Q23  建材产品 【国际标准分类】  83.120-增强塑料
国家标准 GB/T 1448-1983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压缩性能试验方法
【适用范围】
【中国标准分类】  Q23  建材产品 【国际标准分类】  83.120-增强塑料

常见问题

北检院检测周期一般为7-15工作日,具体周期需要根据样品情况来定。请您在咨询时尽可能的描述样品的情况以及样品状态,由此可制定更好的检测周期和检测方案。

为了防止在制样时对样品产生部分变化,导致检测数据有偏差,检测样品一般为客户提供,如果客户实在无法制作检测样品,则由北检院进行样品的制作。

检测方案可以根据客户检测需求来制定,如果客户要求相应的检测方案则按照客户提供的检测方案进行检测,如客户没有检测方案,则工程师通过检测标准进行制定,如果是非标试验,则由工程师根据样品信息对方案进行制定。

检测流程

检测流程

检测流程

检测优势

1、单位面向科研院所、学校和社会企业及科研单位,面向社会公共服务。

2、实验管理中心下设检测分析中心、科研测试中心、X射线应用中心。

3、面向物理、化学化工、材料、纳米、环境、电子、能源等众多学科。

4、拥有多台精密检测仪器设备。

5、能够从事材料微观结构分析、定性和定量分析、材料性能测定、材料质量综合评定等工作。

6、提供24小时开放服务、网络化的管理。

7、具备向校内外科学研究和品质鉴定提供公正、科研测试数据能力的重要机构。

检测实验室

检测实验室

检测实验室

第三方掺混肥料(BB肥检测机构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拥有齐全的检测仪器和多领域检测团队,数据科学严谨,检测设备齐全。能提供全方位检测服务,7-15个工作日便可出具掺混肥料(BB肥检测报告。
第三方光分路器检测机构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拥有齐全的检测仪器和多领域检测团队,数据科学严谨,检测设备齐全。能提供全方位检测服务,7-15个工作日便可出具光分路器检测报告。
第三方酚酞检测机构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拥有齐全的检测仪器和多领域检测团队,数据科学严谨,检测设备齐全。能提供全方位检测服务,7-15个工作日便可出具酚酞检测报告。
第三方有线电视系统检测机构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拥有齐全的检测仪器和多领域检测团队,数据科学严谨,检测设备齐全。能提供全方位检测服务,7-15个工作日便可出具有线电视系统检测报告。
  • 联系电话:400-6350-567投诉电话:010-82491398企业邮箱:010@yjsyi.com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西路16号2号楼27层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版权所有 | 京ICP备2022008454号
 
咨询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