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检测项目 > 产品检测>聚丁烯管件检测
聚丁烯管件检测,聚丁烯管件检测报告
聚丁烯管件检测
检测咨询量:9位   发布时间:2023-03-18 11:47:56   更新时间:2025-05-04 20:40:45   
第三方聚丁烯管件检测机构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拥有齐全的检测仪器和多领域检测团队,数据科学严谨,检测设备齐全。能提供全方位检测服务,7-15个工作日便可出具聚丁烯管件检测报告。

注意:因业务调整,暂不接受个人委托测试,望见谅。

检测项目(部分)

尺寸测量

检测样品(部分)

冷热水用聚丁烯管件

检测标准(部分)

国家标准 GB/T 19473.3-2020 冷热水用聚丁烯(PB)管道系统 第3部分:管件
【适用范围】GB/T19473的本部分规定了以聚丁烯混配料为原料,经注塑成型的聚丁烯管件(以下简称管件)的术语和定义、符号和缩略语、材料、产品分类、要求、系统适用性、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标志、包装、运
输及贮存。
本部分与GB/T19473的其他部分一起适用于建筑冷热水管道系统,包括饮用水和采暖等管道系统。
注:选购方有责任根据特定应用需求,结合相关法规、标准或规范要求,恰当选用本产品。
【中国标准分类】  G33  合成材料 【国际标准分类】  83.140.30-塑料管、配件和阀门
地方标准 CNS 7046-3-2018 冷热水装置用塑胶管配管系统-聚丁烯(PB)-第3部:管件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建筑物内供冷热水装置用配管系统之聚1-丁烯(PB-1)(以下简称聚丁烯)管件要求事项,该系统在设计压力与应用类别(参照CNS 7046-1之表1)之温度下,供民生系统(饮用或非饮用)输水及加热系统使用。 在本标准中所指称之聚丁烯(Polybutene)皆以PB缩写表示。 本标准涵盖一系列使用条件(应用类别)与设计压力类别,超出CNS 7046-1表1中TD、Tmax及Tmal之值者不适用。 备考:採购者或规格制定者有责任考量本身特殊需求、所有相关法规及安装实务或规章等层面作适当选择。 本标准亦规定引用方法所使用的试验参数。 配合本系列标准之其他标准时,本标准可适用PB管件,及拟搭配CNS 7046-2冷热水装置用管之其他材料管件,其接合应符合CNS 7046-5之要求。 本标准适用下列型式的管件。 (a) 承口熔接管件。 (b) 电熔管件。 (c) 机械式管件。 (d) 内嵌管件。 当以替代材料製造之管件与符合CNS 7046-2之管连接,且符合CNS 7046-5之规定时,本标准亦适用之。
【中国标准分类】  K15  合成材料 【国际标准分类】  29.035.01-绝缘材料综合
国家标准 GB/T 1303.11-2009 电气用热固性树脂工业硬质层压板 第11部分:聚酰胺酰亚胺树脂硬质层压板
【适用范围】GB/T 1303的本部分规定了电气用聚酰胺酰亚胺树脂和不同增强材料为基的工业硬质层压板的名称、要求、试验方法及供货要求。本部分适用于以玻璃布为基材,以聚酰胺酰亚胺树脂为粘合剂经热压而成的聚酰胺酰亚胺树脂硬质层压板。其用途和特性见表1。
【中国标准分类】  K15  电工材料和通用零件 【国际标准分类】  29.035.01-绝缘材料综合
国家标准 GB/T 1632.3-2010 塑料 使用毛细管黏度计测定聚合物稀溶液黏度 第4部分:聚碳酸酯(PC)模塑和挤出材料
【适用范围】GB/T1632的本部分规定了测定聚碳酸酯稀溶液中黏数(也称为比浓黏度)和相对黏度的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聚碳酸酯(PC)纯料和共混物以及有或者未添加其他填料的混合物。
【中国标准分类】  G31  合成材料 【国际标准分类】  83.080.20-热塑性塑料
国家标准 GB/T 1632.5-2008 聚烯烃树脂稀溶液粘度试验方法
【适用范围】 聚烯烃树脂稀溶液粘度 试验方法
【中国标准分类】  G32  合成材料 【国际标准分类】  83.080-塑料
国家标准 GB/T 1842-2008 塑料 聚乙烯环境应力开裂试验方法
【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聚乙烯环境应力开裂的试验方法。本标准适用于测定聚乙烯均聚物以及其他1-烯烃单体含量少于50%(质量分数)和带功能团的非烯烃单体含量不多于3%(质量分数)的共聚物在规定条件下耐环境应力开裂的能力。
【中国标准分类】  G31  合成材料 【国际标准分类】  83.080.20-热塑性塑料
国家标准 GB/T 1842-1999 聚乙烯环境应力开裂试验方法
【适用范围】
【中国标准分类】  G31  合成材料 【国际标准分类】  83.080.20-热塑性塑料
国家标准 GB/T 1842-1980 塑料 聚乙烯(PE)模塑和挤出材料 第1部分:命名系统和分类基础
【适用范围】1.1GB/T1845的本部分规定了聚乙烯(PE)热塑性塑料材料的命名系统,该系统可作为分类基础。1.2不同类型的聚乙烯热塑性塑料材料用下列指定的特征性能的值以及推荐用途和(或)加工方法、重要性能、添加剂、着色剂、填料和增强材料等为基础的一种分类系统加以区分:a)密度;b)熔体质量流动速率。1.3本部分适用于聚乙烯均聚物以及其他1一烯烃单体质量分数小于50%和带官能团的非烯烃单体质量分数不多于3%的共聚物。本部分适用于常规为粉状、颗粒或碎粒状,未改性或经着色剂、添加剂、填料等改性的材料。本部分不适用于母料和EPM橡胶。本部分也不适用于超高分子量聚乙烯(PEUHMW)。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命名和分类参见GB/T21461.1-2008。1.4本部分不意味着命名相同的材料必定具有相同的性能。本部分不提供用于说明材料特殊用途和(或)加工方法所需的工程数据、性能数据或加工条件数据。如果需要,可按GB/T845的第2部分中规定的试验方法确定这些附加性能。1.5为了说明某种聚乙烯热塑性塑料材料的特殊用途或为了确保加工的重现性,可以在字符组5中给出附加要求。
【中国标准分类】  G31  合成材料 【国际标准分类】  83.080.20-热塑性塑料
国家标准 GB/T 1845.1-1999 聚乙烯(PE)模塑和挤出材料 第1部分:命名系统和分类基础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聚乙烯热塑性塑料材料的命名系统,也可以作为分类基础。聚乙烯的特征性能为密度和熔体质量流动速率。不同型号的聚乙烯用其特征性能的值以及推荐用途和(或)加工方法、重要性能、添加剂、着色剂、填料和增强材料等为基础的一种分类系统加以区分。 本标准适用于聚乙烯均聚物以及其他1-烯烃单体含量少于50%(m/m)和带官能团的非烯烃单体含量不多于3%(m/m)的共聚物。 本标准适用于常规为粉状、颗粒或碎粒状,未改性或经着色剂、添加剂、填料等改性的材料。 本标准不适用于母料和EPM橡胶。 本标准不意味着命名相同的材料必定具有相同的性能。本标准不提供用于说明材料特殊用途和(或)加工方法所需的工程数据、性能数据或加工条件数据。 如果需要,可按有关标准规定的试验方法确定这些附加性能。 为了说明某种热塑性塑料材料的特殊用途或为了确保加工的重现性,可以在字符组5中给出附加要求。
【中国标准分类】  G31  合成材料 【国际标准分类】  83.080.20-热塑性塑料
国家标准 GB/T 1845.2-2021 塑料  聚乙烯(PE)模塑和挤出材料  第2部分:试样制备和性能测定
【适用范围】本文件规定了聚乙烯(PE)模塑和挤出材料试样制备和性能测定的方法和条件。本文件还规定了对试验材料的预处理及试样在试验前状态调节的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表征聚乙烯模塑和挤出材料性能和测试方法的选择。这些性能是从GB/T 19467.1通用测试方法中选择的。本文件还列出了模塑和挤出材料广泛应用的或有特殊意义的其他试验方法,以及第1部分中的命名性能的测定方法。
为了保证试验结果具有再现性和重复性,可使用本文件规定的试样制备和状态调节的方法,以及规定的试样尺寸和试验方法。使用不同条件制备的试样或使用不同尺寸的试样所获得的测试数据可能不一致。
【中国标准分类】  G31  合成材料 【国际标准分类】  83.080.20-热塑性塑料
国家标准 GB/T 1845.2-2006 塑料 聚乙烯(PE)模塑和挤出材料 第2部分: 试样制备和性能测定
【适用范围】GB/T 1845的本部分规定了聚乙烯(PE)模塑和挤出材料试样制备和性能测定的方法。本部分还规定了对试验材料的预处理及试样在试验前状态调节的要求。本部分规定了试样制备和性能测定的方法和条件。本部分列出了表征PE模塑和挤出材料合适和必要的性能和测试方法。这些性能是从GB/T 19467.1-2004中的通用测试方法中选择的。本部分还规定了模塑和挤出材料广泛应用的或有特殊意义的其他试验方法,以及GB/T 1845.1-1999第1部分中命名性能的测定方法。为了获得具有重现性和可比性的试验结果,应使用本部分规定的试样制备和状态调节的方法,以及规定的试样尺寸和试验方法。使用不同条件制备的试样或使用不同尺寸的试样所获得的测试数据可能不一致。
【中国标准分类】  G31  合成材料 【国际标准分类】  83.080.20-热塑性塑料
国家标准 GB 1845-1988 聚乙烯和乙烯共聚物材料命名
【适用范围】
【中国标准分类】  X40  合成材料 【国际标准分类】  67.220-香料和调料、食品添加剂
国家标准 GB 1886.73-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不溶性聚乙烯聚吡咯烷酮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以N-乙烯基吡咯烷酮单体为原料在碱性催化剂存在下或使用N,N’-二乙烯基-咪唑啉酮作为交联剂生成的食品添加剂不溶性聚乙烯聚吡咯烷酮。
【中国标准分类】  X40  食品添加剂与食用香料 【国际标准分类】  67.220.20-食品添加剂
国家标准 GB 1886.95-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聚甘油蓖麻醇酸酯(PGPR)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以聚甘油与缩合的蓖麻油脂肪酸为原料经酯化制得的食品添加剂甘油蓖麻醇酸酯(PGPR)。
【中国标准分类】  X42  食品添加剂与食用香料 【国际标准分类】  67.220.20-食品添加剂
国家标准 GB 1886.112-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聚氧乙烯木糖醇酐单硬脂酸酯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木糖醇酐单硬脂酸酯在碱性催化剂下与环氧乙烷聚合而成食品添加剂聚氧乙烯木糖醇酐单硬脂酸酯。
【中国标准分类】  X42  食品添加剂与食用香料 【国际标准分类】  67.220.20-食品添加剂
国家标准 GB 1886.178-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聚甘油脂肪酸酯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由甘油缩水成聚甘油或聚甘油,与油脂或脂肪酸部分酯化而得的食品添加剂聚甘油脂肪酸酯。
【中国标准分类】  X40  食品添加剂与食用香料 【国际标准分类】  67.220-香料和调料、食品添加剂
国家标准 GB 1886.259-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蔗糖聚丙烯醚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以蔗糖和环氧丙烷为原料,经加工制得的食品添加剂蔗糖聚丙烯醚。
 
【中国标准分类】  X40  食品添加剂与食用香料 【国际标准分类】  67.220-香料和调料、食品添加剂
国家标准 GB 1886.297-20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聚氧丙烯甘油醚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以环氧丙烷、丙三醇为原料,经聚合、中和、精制而成的食品添加剂聚氧丙烯甘油醚。
【中国标准分类】  X40  食品添加剂与食用香料 【国际标准分类】  67.220-香料和调料、食品添加剂
国家标准 GB 1886.298-20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聚氧丙烯氧化乙烯甘油醚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以环氧乙烷、环氧丙烷、丙三醇为原料,经聚合、中和、精制而成的食品添加剂聚氧丙烯氧化乙烯甘油醚。
 
【中国标准分类】  X40  食品添加剂与食用香料 【国际标准分类】  67.220-香料和调料、食品添加剂
国家标准 GB 1886.301-20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半乳甘露聚糖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以瓜尔豆[Cyamops tetragonolobus(L.) Taub]、田箐豆、香豆、决明子、刺槐豆的胚乳片或其胶为原料,经半乳糖苷酶、半纤维素酶、蛋白酶一种或两种以上的酶酶解、纯化等步骤加工制得的低聚合度的的食品添加剂半乳甘露聚糖。
【中国标准分类】  X40  食品添加剂与食用香料 【国际标准分类】  97.220-运动设备和设施
国家标准 GB 1886.302-202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聚乙二醇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环氧乙烷和水缩聚而制得的食品添加剂聚乙二醇。
【中国标准分类】  C54;X40  食品添加剂与食用香料 【国际标准分类】  67.220.20-食品添加剂
国家标准 GB 1903.27-202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营养强化剂 低聚半乳糖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以乳糖为原料,经芽孢杆菌ATCC 31382(Bacillus sp.)或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生产的β~半乳糖苷酶催化水解半乳糖苷键,将乳糖水解成为半乳糖和葡萄糖,同时通过转移半乳糖苷的作用,将水解下来的半乳糖苷转移到乳糖分子,生成的食品营养强化剂低聚半乳糖。
 
【中国标准分类】  X40  食品综合 【国际标准分类】  67.220-香料和调料、食品添加剂
国家标准 GB 1903.40-202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营养强化剂 低聚果糖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食品营养强化剂低聚果糖。食品营养强化剂低聚果糖是以菊苣(或菊芋)为原料,经部分酶水解或膜分离、提纯、干燥等工艺制得的蔗果三糖(GF2)至蔗果八糖(GF7)以及果果二糖(F2)至 果果八糖(F8)的混合物,或以蔗糖为原料经来源于黑曲霉或米曲霉的β-果糖基转移酶作用,经提纯、干燥等工艺制得的蔗果三糖(GF2)至蔗果六糖(GF5)的混合物。
【中国标准分类】  X40  食品添加剂与食用香料 【国际标准分类】  67.220-香料和调料、食品添加剂
国家标准 GB/T 2412-2008 塑料 聚丙烯(PP)和丙烯共聚物热塑性塑料等规指数的测定
【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在标准测试条件下测定不溶于沸腾正庚烷的聚丙烯质量占试样质量的百分数的方法。本标准适用于GB/T 2546.1-2006中描述的丙烯均聚物(PP-H)、丙烯耐冲击共聚物(PP-B)、丙烯无规共聚物(PP-R)。本标准适用于常规为粉状、颗粒或碎粒状聚丙烯材料。本标准不适用于有着色剂、填料等改性的聚丙烯材料。
【中国标准分类】  G31  合成材料 【国际标准分类】  83.080.20-热塑性塑料
国家标准 GB/T 2412-1980 聚丙烯等规指数测试方法
【适用范围】
【中国标准分类】  G32  合成材料 【国际标准分类】  83.080-塑料
国家标准 GB/T 2546.1-2022 塑料 聚丙烯(PP)模塑和挤出材料 第1部分:命名系统和分类基础
【适用范围】本文件规定了聚丙烯(PP)热塑性塑料材料的命名系统,该系统可作为分类基础。
不同类型的聚丙烯热塑性塑料材料用下列指定的特征性能的值以及推荐用途和(或)加工方法、重要性能、添加剂、着色剂、填料和增强材料等为基础的一种分类系统加以区分:
a)拉伸弹性模量;
b)简支梁缺口冲击强度;
c)熔体质量流动速率(MFR)。
本文件适用于所有丙烯均聚物和其他1一烯烃单体质量分数小于50%的丙烯共聚物以及上述聚合物质量分数不小于50%的共混物。
本文件适用于常规为粉状、颗粒或碎粒状,未改性或经着色剂、添加剂、填料等改性的材料。
本文件不适用于丙烯基橡胶。
本文件不意味着命名相同的材料必定具有相同的性能。本文件不提供用于说明材料特殊用途和(或)加工方法所需的工程数据、性能数据或加工条件数据。
如果需要,可按GB/T2546.2中规定的试验方法确定这些附加性能。
为了说明某种聚丙烯热塑性塑料材料的特殊用途或为了确保加工的重现性,可以在字符组5中给出附加要求。
【中国标准分类】  G31  合成材料 【国际标准分类】  83.080-塑料
国家标准 GB/T 2546.1-2006 塑料 聚丙烯(PP)模塑和挤出材料 第1部分: 命名系统和分类基础
【适用范围】本部分适用于所有丙烯均聚物和其他1-烯烃单体质量分数小于50%的丙烯共聚物以及上述聚合物质量分数不小于50%的共混物。本部分适用于常规为粉状、颗粒或碎粒状,未改性或经着色剂、添加剂、填料等改性的材料。本标准不适用于丙烯基橡胶。
【中国标准分类】  G31  合成材料 【国际标准分类】  83.080.20-热塑性塑料
国家标准 GB/T 2546.2-2022 塑料 聚丙烯(PP)模塑和挤出材料 第2部分:试样制备和性能测定
【适用范围】本文件规定了聚丙烯(PP)模塑和挤出材料试样制备和性能测定的方法和条件。本文件还规定了对试验材料的预处理及试样在试验前状态调节的要求。
本文件列出了表征聚丙烯(PP)模塑和挤出材料合适和必要的性能和测试方法。这些性能是从GB/T 19467.1通用试验方法中选择的。本文件还列出了模塑和挤出材料广泛应用的或有特殊意义的其他试验方法,以及第1部分中的命名性能的测定方法。
为了保证试验结果具有再现性和重复性,有必要使用本文件规定的试样制备和状态调节的方法,以及规定的试样尺寸和试验方法。使用不同条件制备的试样或使用不同尺寸的试样所获得的测试数据可能不一致。
【中国标准分类】  G31  合成材料 【国际标准分类】  83.080.20-热塑性塑料
国家标准 GB/T 2546.2-2003 塑料 聚丙烯(PP)模塑和挤出材料 第2部分:试样制备和性能测定
【适用范围】GB/T 2546的本部分规定了聚丙烯(PP)模塑和挤出材料试样制备和性能测定的方法。本部分还规定了对试验材料的预处理及试样在试验前的状态调节的要求。 本部分规定了试样制备和性能测定的方法和条件。本部分列出了表征PP模塑和挤出材料合适和必要的性能和测试方法。 这些性能是从IS0 10350—1通用测试方法中选择的。本部分还规定了模塑和挤出材料广泛应用的或有特殊意义的其他试验方法,以及第1部分中的命名性能的测定方法。 为了获得具有重现性和可比性的试验结果,应使用本部分规定的试样制备和状态调节的方法、试样尺寸和试验方法。使用不同条件制备的试样或使用不同尺寸的试样所获得的测试数据可能不一致。
【中国标准分类】  G31  合成材料 【国际标准分类】  83.080.20-热塑性塑料
国家标准 GB/T 2546-1988 聚丙烯和丙烯共聚物材料命名
【适用范围】
【中国标准分类】  G31  合成材料 【国际标准分类】  83.080-塑料
国家标准 GB 2867.9-1981 冷冲模卸料装置 聚胺酯弹性体
【适用范围】
【中国标准分类】  G32  工艺装备 【国际标准分类】  83.080-塑料
国家标准 GB/T 2896-1982 聚苯乙烯树脂中甲醇可溶物的测定
【适用范围】
【中国标准分类】  W04  合成材料 【国际标准分类】  59.080.01-纺织产品综合
国家标准 GB/T 2910.10-2009 纺织品 定量化学分析 第10部分:三醋酯纤维或聚乳酸纤维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二氯甲烷法)
【适用范围】GB/T 2910的本部分规定了采用二氯甲烷法测定去除非纤维物质后由以下纤维组成的二组分混合物中三醋酯纤维或聚乳酸纤维含量的方法:—三醋酯纤维或聚乳酸纤维;和—羊毛、再生蛋白质纤维、棉(原棉、漂白棉或染色棉)、粘胶纤维、铜氨纤维、莫代尔纤维、聚酞胺纤维、聚酯纤维、聚丙烯腈纤维和玻璃纤维。经过整理而导致部分水解的三醋酯纤维,在此试剂中不能完全溶解,本方法不适用。
【中国标准分类】  W04  纺织综合 【国际标准分类】  59.080.01-纺织产品综合
国家标准 GB/T 2910.12-2009 纺织品 定量化学分析 第12部分:聚丙烯腈纤维、某些改性聚丙烯腈纤维、某些含氯纤维或某些弹性纤维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二甲基甲酰胺法)
【适用范围】GB/T 2910的本部分规定了采用二甲基甲酰胺法测定去除非纤维物质后的由以下纤维组成的聚丙烯腈纤维、某些改性聚丙烯腈纤维、某些含氯纤维或某些弹性纤维与某些其他纤维的二组分混合物中聚丙烯腈纤维、某些改性聚丙烯腈纤维、某些含氯纤维或某些弹性纤维含量的方法;—聚丙烯腈纤维、某些改性聚丙烯腈纤维、某些含氯纤维、某些弹性纤维;和—动物纤维、棉(原棉、漂白棉、染色棉)、粘胶纤维、铜氨纤维、莫代尔纤维、聚酰胺纤维、聚酯纤维和玻璃纤维。本方法同样可用于前金属络合染色的动物纤维、羊毛和蚕丝,对于后金属络合
【中国标准分类】  W04  纺织综合 【国际标准分类】  59.080.01-纺织产品综合
国家标准 GB/T 2910.16-2009 纺织品 定量化学分析 第16部分:聚丙烯纤维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二甲苯法)
【适用范围】GB/T 2910的本部分规定了采用二甲苯法测定去除非纤维物质后的由以下纤维组成的二组分混合物中聚丙烯纤维含量的方法:—聚丙烯纤维和—羊毛、动物纤维、蚕丝、棉、粘胶纤维、铜氨纤维、莫代尔纤维、醋酯纤维、三醋酯纤维、聚酰胺纤维、聚酯纤维、聚丙烯腈纤维和玻璃纤维的混纺产品。
【中国标准分类】  W04  纺织综合 【国际标准分类】  59.080.01-纺织产品综合
国家标准 GB/T 2910.17-2009 纺织品 定量化学分析 第17部分:含氯纤维(氯乙烯均聚物)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硫酸法)
【适用范围】GB/T 2910的本部分规定了采用硫酸法测定去除非纤维物质后的由以下纤维组成的混合物中含氯纤维含量的方法:—基于氯乙烯均聚物的含氯纤维(不论是否后氯化);和—棉、粘胶纤维、铜氨纤维、莫代尔纤维、醋酯纤维、三醋酯纤维、聚酰胺纤维、聚酯纤维、某些聚丙烯腈纤维和某些改性聚丙烯腈纤维。[本处改性聚丙烯腈纤维指那些放入浓硫酸(ρ=1.84g/mL)时溶解的纤维]。预先试验显示含氯纤维在二甲基甲酰胺或二硫化碳/丙酮共沸混合物中不能完全溶解时,本方法可代替GB/T 2910.12和GB/T 2910.
【中国标准分类】  W04  纺织综合 【国际标准分类】  59.080.01-纺织产品综合
国家标准 GB/T 2910.20-2009 纺织品 定量化学分析 第20部分:聚氨酯弹性纤维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二甲基乙酰胺法)
【适用范围】GB/T 2910的本部分规定了采用二甲基乙酞胺法测定去除非纤维的物质后以下两组分混合物中聚氨酯弹性纤维含量的方法。—聚氨酯弹性纤维和—棉、粘胶纤维、铜氨纤维、莫代尔纤维、莱塞尔纤维、聚酰胺纤维、聚酯纤维、丝和羊毛纤维。本部分不适用于聚丙烯腈纤维同时存在的情况。
【中国标准分类】  W04  纺织综合 【国际标准分类】  59.080.01-纺织产品综合
国家标准 GB/T 2910.21-2009 纺织品 定量化学分析 第21部分:含氯纤维、某些改性聚丙烯腈纤维、某些弹性纤维、醋酯纤维、三醋酯纤维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环己酮法)
【适用范围】GB/T 2910的本部分规定了采用环己酮法测定去除非纤维物质后的由以下纤维组成的混合物中含氯纤维、改性聚丙烯腈纤维、弹性纤维、醋酯纤维和三醋酯纤维含量的方法:—醋酯纤维、三醋酯纤维、含氯纤维、某些改性聚丙烯腈纤维、某些弹性纤维和—羊毛、动物毛发、蚕丝、棉、铜氨纤维、莫代尔纤维、粘胶纤维、聚酰胺纤维、聚丙烯腈纤维和玻璃纤维。当含有改性聚丙烯腈纤维或弹性纤维时,须预先试验以确定纤维是否完全溶于试剂。也可使用GB/T 2910.13或GB/T 2910.17规定方法分析含有含氯纤维的混合物
【中国标准分类】  W04  纺织综合 【国际标准分类】  59.080.01-纺织产品综合

常见问题

北检院检测周期一般为7-15工作日,具体周期需要根据样品情况来定。请您在咨询时尽可能的描述样品的情况以及样品状态,由此可制定更好的检测周期和检测方案。

为了防止在制样时对样品产生部分变化,导致检测数据有偏差,检测样品一般为客户提供,如果客户实在无法制作检测样品,则由北检院进行样品的制作。

检测方案可以根据客户检测需求来制定,如果客户要求相应的检测方案则按照客户提供的检测方案进行检测,如客户没有检测方案,则工程师通过检测标准进行制定,如果是非标试验,则由工程师根据样品信息对方案进行制定。

检测流程

检测流程

检测流程

检测优势

1、单位面向科研院所、学校和社会企业及科研单位,面向社会公共服务。

2、实验管理中心下设检测分析中心、科研测试中心、X射线应用中心。

3、面向物理、化学化工、材料、纳米、环境、电子、能源等众多学科。

4、拥有多台精密检测仪器设备。

5、能够从事材料微观结构分析、定性和定量分析、材料性能测定、材料质量综合评定等工作。

6、提供24小时开放服务、网络化的管理。

7、具备向校内外科学研究和品质鉴定提供公正、科研测试数据能力的重要机构。

检测实验室

检测实验室

检测实验室

第三方掺混肥料(BB肥检测机构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拥有齐全的检测仪器和多领域检测团队,数据科学严谨,检测设备齐全。能提供全方位检测服务,7-15个工作日便可出具掺混肥料(BB肥检测报告。
第三方光分路器检测机构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拥有齐全的检测仪器和多领域检测团队,数据科学严谨,检测设备齐全。能提供全方位检测服务,7-15个工作日便可出具光分路器检测报告。
第三方酚酞检测机构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拥有齐全的检测仪器和多领域检测团队,数据科学严谨,检测设备齐全。能提供全方位检测服务,7-15个工作日便可出具酚酞检测报告。
第三方有线电视系统检测机构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拥有齐全的检测仪器和多领域检测团队,数据科学严谨,检测设备齐全。能提供全方位检测服务,7-15个工作日便可出具有线电视系统检测报告。
  • 联系电话:400-6350-567投诉电话:010-82491398企业邮箱:010@yjsyi.com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西路16号2号楼27层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版权所有 | 京ICP备2022008454号
 
咨询工程师